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赵海云,行走的油橄榄“活词典”
2023-08-31 14:30:19 陇南发布官方号

从零星栽种,到全市油橄榄种植面积90万亩,他为陇南油橄榄增产增效献智出力;从而立之年奔赴一线,扎根沃野,他坚持初心不改,成为农田忠实的守望者。他,就是先后获得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全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省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先进个人、陇南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赵海云。

“新品种的培育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资料图片)

再过不久,陇南的油橄榄将迎来采摘季。这两天,赵海云总会到田间地头观察油橄榄的生长情况,看着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油橄榄,赵海云不禁回想起自己和油橄榄的初始。

2002年,赵海云作为武都区林学专业的骨干力量选调到新设立的武都区将军石油橄榄科技示范园,专门从事油橄榄良种引进、培育和技术推广等工作,自此,他也开始了对油橄榄这个“舶来品”的“探索”。

翻阅各类书籍,访专家学者,请教栽植油橄榄的农户……几年间,他研读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油橄榄栽植、橄榄油精深加工等方面的专著和文献,并把自己所学跟示范园的建设发展紧密结合,以学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所学,并结合武都的气候土壤特征创造性开展油橄榄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潜心钻研,他和团队筛选培育出5个适宜陇南发展的油橄榄良种,让油橄榄这个“舶来品”在陇南实现了良种化、规模化、高产化,成了适生区农民群众致富的“金蛋蛋”和“铁杆庄稼”,为全市油橄榄产业的良种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提供了依据。

“去年6月,陇南油橄榄种子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开启了空间搭载育种实验之旅。”作为一名油橄榄育种科研人员,说到陇南油橄榄种子首次尝试太空育种,赵海云一脸幸福。

“油橄榄浑身是宝,目前,陇南油橄榄已开发出橄榄茶、橄榄菜、橄榄保健品、橄榄护肤品等十大类80多种产品。”在赵海云看来,油橄榄还有更多可以开发的空间,他和他的团队也将会一直致力于油橄榄新产品研发工作中。

“群众的笑脸才是我最大的成就”

小小一株苗,承载了农业科研人的喜怒哀乐。“当看到经我手培育出的种子在地头丰收,心中那种快乐,无法用言语表达。”赵海云说。

20多年来,赵海云始终辛勤工作在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他积极与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林科院等单位合作,邀请西班牙、以色列等油橄榄专家来陇南进行交流,开展新设备、新品种引进和推广工作,解决了油橄榄栽培、加工等难题,还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对油橄榄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帮助解决技术疑难问题,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武都区油橄榄种植面积达到57.6万亩,鲜果产量4.6万吨,生产特级初榨橄榄油6200吨,均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综合产值达28亿元,带动27个乡镇320个村约4.5万名种植户增收,人均收入达到4000多元。

今年,全市以实施特色农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开展“三抓三促”行动为载体,全面推动核桃、花椒、油橄榄三大经济林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随着油橄榄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和产业链建设的深入推进,油橄榄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全产业链营收能力得到提高,油橄榄已从一株苗发展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群众增收增产高兴了,就是我做这份工作最大的成就。”赵海云说。

“漫山遍野的绿,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

初秋时节,白龙江畔,到处是一片片浓郁的“橄榄绿”。而这道美丽的风景中也有赵海云和他的团队的辛勤付出。

“油橄榄起初并非按经济林来培育,而是当作水土保持树种来发展,只有国有林场栽种了几十亩,用于油橄榄试验。”赵海云回忆说。

1964年,油橄榄由周恩来总理从阿尔巴尼亚引进中国。1975年,武都开始引种试验栽培油橄榄。截至目前,全市种植油橄榄90多万亩,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基地,主产区约40万人从这个特色产业受益,人均增收4000元左右。

40年间,陇南油橄榄实现了从零星种植到遍地开花的巨大转变。

“种植油橄榄不仅能让荒山披绿成林,减少灾害,还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赵海云说,农民自发将油橄榄种进干旱的山坡地和荒山荒坡,倒逼科研人员研究增强油橄榄抗性的方法,这也成为了陇南油橄榄开疆破土的重要转折。

油橄榄树多了,陇南政府也培育建起加工油橄榄的企业,经济效益逐渐显现。经过政府引导,目前,陇南形成了山座连片种油橄榄、山腰种花椒、高山种中药材的模式。

如今,油橄榄在陇南已从一株苗发展成一片林,橄榄树也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树,而赵海云也从“油橄榄小白”变成了“行走的油橄榄活词典”,一直在为群众栽种致富树“添枝加叶”。

(文/陇南日报·陇南发布记者 海秀芳)

编辑:赵凌凤

热门推荐